
李向高,1936年3月生,吉林怀德人,教授,博士生导师,逝于2006年5月,享年70岁。196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。1984年1月加入九三学社,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曾在吉林省特产学院药用植物专业任教,后任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药化室主任。1978年调至吉林农业大学,历任特产系中药教研室主任、特产园艺系主任、中药材学院院长(博士及博士后导师),任中药材学院名誉院长兼吉林农业大学长白山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。任中国农学会特产学会副理事长,中国植物学会人参学会名誉理事长,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与中药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,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;美国国际名医学会理事、加拿大传统医学会理事兼国际医事顾问、泰国世界传统医学会研究员、国际医学卫生研究院现代医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、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、香港中华国际中医药学院课题教授、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荣誉院士。

曾被省政府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才及第一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,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,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英才奖章,被评为长春知名教授劳动模范,被评为省优秀教师;获国务院政府津贴;全国政协第九届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,省政府参事。

李向高教授几十年专注于中药化学、生药鉴定、人参加工炮制等科研工作,专长于人参、西洋参成分化学分析与加工、制剂研究。“人参与西洋参有效成分比较研究”和“人参药用不去芦的研究”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;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首次系统阐明了红参加工中化学成分变化,诸如水解,脱羧降解、脱水环合、构相转换和梅拉德反应等。创造性地建立了红参加工理论。

“新开河与长白山红参的研制”获省科委科学进步特等奖,在第15-16届国际新技术发明博览会上分别获“日内瓦”、“尤里卡”两项金牌奖。“吉林高级红参加工”获国家科委科学进步三等奖;“红参加工工艺及质量评价”获国家医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;“神农参”和“康龙参”的研制分别获林业部、国家中医药局科学进步二等奖;“西洋参质量评价及质量标准”获省科委科学进步三等奖。“人参切片技术”被国家中医药局主编《中医药专利大全》收录。“人参中齐墩果酸型皂甙的分离与鉴定”,在1998年度“欧亚传统医学新进展暨世界知名医家成就颁奖大会”上获学术成果金奖。

李向高教授在人参、西洋参成分的化学分析,加工和制剂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,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0余篇,主编参编学术著作9部。主编《人参---化学成分、药理与临床应用》《人参栽培与初加工》、《药材加工学》、《中药材加工学》《人参史话》、《农户经营管理手册》(上、下)、《西洋参的研究》,编审《全国人参科技资料汇编》I、 II、 III册,参编《西洋参》等学术著作七部。曾任国家医药局科技情报站《中药材科技》编委,国家医药局中成药科技情报站《中成药研究》编委,特产学会《特产科学实验》《国外特种经济动物译丛》编委,《吉林农业大学学报》常务编委,《重要经济信息》记者。

在1981至1982年,李向高先后看到国外出版物中曾称中国古代的上党人参是党参,不是五加科植物的真人参,把中国吉林人参说成是轻质人参,并公布了所谓的皂甙测试结果,使我国人参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受到了损害。爱国激情在李向高的胸中翻腾,他寝食不安。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,他的头脑是冷静的,并深知科学的真相只能靠科学本身来证实。他查阅了自先秦至明清时代的大量医药著作和有关资料,发表了“人参药用历史的考证”、“人参源流考”、“我国人参栽培和加工历史的沿革”等三篇论文,并主持了“红参加工工艺”和“高档人参栽培技术的研究”两个国家重点攻关项目。采用现代手段和先进分折方法,对人参的典型样品,在规格相应、等级一致的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实验与测定。结果表明,中国参的人参皂甙、人参多糖、挥发油、氨基酸的含量,赶上或超过其他国家。这项成果的研究成功与发表,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,从而巩固了中国人参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。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吉林日报》《CHINA DAILY》《经济参考》《国际商报》《重要经济信息报》《香港中报》《东北科技》《吉林画报》等各大报纸报均以醒目的标题做了报道。
